I作者的话:这篇文章不知不觉的写了两年,窜改一下贾岛他老人家的诗句也算是“三篇两年得,一读双泪流”了,其中的一字一句,皆是亲身所感所悟,虽不敢称字字珠玑,但绝对是声声肺腑,唯望诸位同道能回归经典,弘扬大道,则中医之兴,可指日而待矣!(编辑/广车、王超)学中医,为什么要背经典?作者/宋阳和恩师臧云彩老师结缘,是由于恩师在河南中医学院的一次讲座,其时听完讲座以后,真的是热血沸腾,第二天,便带上条记本找到了恩师的诊室,死皮赖脸的开始随着学习。初到恩师诊室时,在中医上我像一个刚入学的小学生,对什么都充满了好奇,总是在恩师看病的间隙提出这样那样的问题,面临我的提问,恩师回覆说:你现在什么都不要问,问了我也不会给你讲,如果想要随着我学习,回去先把《伤寒论》背会,背完了,回来有什么不明确的再说!于是回去背,背了两天,实在背不下去,不死心,再次找到恩师,厚着脸皮问:老师,谁人……这个书实在是艰涩难明,我都不懂什么意思,背起来太难题了!能不能先讲讲书里说的什么意思?或者推荐点什么注解的书先看看?恩师还是原来的话:现在不会给你讲,也不要看注解!背完再说!在以后学习的时间里,我不止一次的听到来学习的学弟、学妹们问起这句话:老师,我都不懂这内里讲的什么意思,怎么背啊?恩师的回覆简短而有力:背完再说!看来恩师是吃了秤砣铁了心了!那好,背!背就背!有什么了不起!我和许多师兄弟、师兄妹一起,开始了痛苦而艰难的背诵《伤寒论》的征途,医学院校差别于一般的大学有许多空课堂可以使用,医学类的大学天天的课程都是排的满满的,没有空课堂可以使用,我们那时候在老校区,课堂更是少的可怜,没有地方可去,只有学校的百草园可以作为我们背书的场所,这个名字听起来是不是很优美?是不是脑海里会浮现出鲁迅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内里那段形貌: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平滑的石井栏,高峻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突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我们的百草园,远没有那么多的趣味,只是学校里种植种种草药、供同学们学习中药知识的一个园子,看,这就是我们的百草园。园子里种的什么草药早已经没有了印象,有印象的只是那些念书累了可以为我们增补点营养的果树,好比这些枣树:平日的百草园原来是平静的,却因为我们这些散布在百草园各个角落诵读《伤寒论》的身影,平添了几分热闹,谁人夏天,恩师不坐诊的时候,我们险些都是在百草园里渡过,早晨初升的向阳把我们一群人的影子长长的投射在百草园的草药上,日头徐徐的狠毒,那影子也逐步的变短,一直短到快要被我们自己踩在脚下的时候,百草园里便实在是热的呆不下去了,我们衬衫也基本被汗水湿透了,于是转战光临近百草园的一座教学楼里,虽然是教学楼,可是空课堂是不用想的,只能在楼梯上垫上一张报纸。
这就是曾经我们坐过的地方,如今已经改建成了三附院的病房楼,我们就在这里继续背书,身边人来人往,但都与我们无关,我们独自沉醉在经典的世界里,就像朱自清说的: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都没有......背!背!背!只是疯狂的背!从夏天到冬天,百草园里逐步的变冷,直到冷的没措施待下去了,我们转移阵地,来到中医学院三附院的候诊大厅里,就是这个地方:一开始的时候医院的保安总是赶我们走,逐步的可能也被我们的执着所感动,默许了我们在那里背书,晚上的时候只要他们不下班,那里就会为我们亮起一盏灯……上面的图片都是前段时间回母校用手机实地拍摄下来的,虽然有些地方已经不是当年的原貌,但我仍然想要把它们留在镜头里,因为在这里,我们曾经流下那么多的汗水,这些地方陪同我们渡过了最艰辛的岁月,也留下了我们最优美的回忆,如今故地重游,竟然满满的都是纪念和感动,纪念那些努力拼搏的时光,也被那时候挥洒汗水的自己所感动……我亲爱的学弟、学妹们,也许现在的你们也正在这段艰辛的时光里努力着,拼搏着。那么,珍惜这段时光吧,相信师兄、未来的你们,一定会感谢和纪念这段岁月的!在这漫长的背诵历程中,我们的队伍也在逐步的缩减,许多同学背了一段时间以后,坚持不下来,转到了其他老师那里学习,不停的有新同学加入进来,也有老同学脱离,最后,我们那批人内里,坚持下来的只剩下了寥寥的几小我私家,李宁宁,库喜龙,张林林,杨伟超,郭小乐,刘道新,在这段一起背书的时光里,我们建设起了亲如兄弟姐妹般的情感,和妻子宁宁就是在这里相识、相知,并最终步入了婚姻的殿堂。又到了第二年的夏天,经由了近一年的背诵,我们基本将《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典著作全本一字不落的背诵了下来,那天晚上转悠到了图书馆,想着近一年来一直是背书背书背书,也该看点什么书,资助自己明白明白自己究竟背的什么了吧?于是找到了一本宋代朱肱著作的《类证活人书》,坐在图书馆的角落,开始翻阅起来这本书,看着看着,感受整个身心好像苏醒了,活跃了,心里越来越激动!有一个声音徐徐的大了起来,终于抑制不住激动的叫了出来: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啊不不不,太激动说错了!这些知识我曾经见过的!!!是的,我越来越肯定,书中所讲的大部门知识我都很熟悉,我记不起来是什么时候掌握的,但我确信我简直是掌握的,或者说那些工具原来就是这个原理,有什么可讲的呢?可是一年多以来我一直的在背《伤寒论》原文,我确信我没看过什么注解,那怎么会知道呢?思考了一会儿,名顿开!原来这些知识都是我在平时一遍又一遍的背诵中明确的!昔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昔人诚不我欺也!一晚上我都浸沉在那种庞大的喜悦中,基础没心思看书了!第二天一大早就跑到恩师的门诊上给恩师做思想汇报,恩师嘴角挂着一贯的自信又似乎有着几分欣慰的微笑,悄悄听我兴奋地讲述,待我汇报完平静下来了,恩师才面临我们几个师兄弟,徐徐的讲到:明确了吧?这就是我一直要求你们背诵经典原文的原因!《伤寒杂病论》是仲景留给我们的一座伟大的知识宝库!这座宝库应有尽有,有着无尽的财宝等着我们去探索!历代几多医家研究它,探索它,每小我私家获得的体悟都差别!如果我给你们解说,你们就会先入为主,那么你们获得可能只是我的明白,一样的原理,如果你们看注解书,你们获得的也只是那些书籍作者的明白,你们获得的,都纷歧定是仲景的原意!只有让你们熟练的背诵原文,在重复的诵读中去体悟,那么你们所获得的工具,才是你们自己的工具,你们也才有时机去最大限度的靠近仲景的原意!跟我学习,我希望你们学到的不是什么方治疗什么病,我希望教给你们的,是一种学习的方法,一种辨证的思维模式,只有这样,未来你们结业了,自己走上临床了,才气以稳定应万变,在经方的门路上不停的前行!恩师是这样教诲我们的,也是这样造就或者说训练我们的。
追随恩师上门诊的时候,每遇疑难杂病,恩师问诊切脉之后,总会要求我们师兄弟几人也轮流切脉,把完之后开出处方,而且要背诵出所开处方的相关条文,讲出开方的辨证依据。有些时候,我们所开处方与恩师意见差别,我们也会据理力争,不是因为我们不尊重自己的老师,而是因为对于经典重复的背诵赋予了我们无比强大的信心!我们心田深处越发相信仲景祖师爷告诉我们的真理!就如亚里士多德所讲: 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面临我们几个竟敢“忤逆尊上”的徒弟,恩师不光没有责怪过,反而会提出表彰,甚至有时候恩师会放弃自己的意见而改用我们所出的处方,其时难免有几分幼年轻狂的自得,却从没想过恩师此举背后,是对我们莫大的勉励和无私包容的胸怀!跟师学习的历程中,也简直如恩师所说,他从来不会给我们讲什么方对什么病疗效好,一直强调的是辨证!辨证!辨证!还记得有一次,恩师诊疗闲暇时,突然问我们:你们说如果一小我私家头发很油腻,是哪儿的问题?应该如何治疗?众位师兄弟七嘴八舌,有说阳虚湿盛的,有说肝血不足的,有说湿热内阻的,看恩师对所有的谜底都是摇头否认,我们实在黔驴技穷了,只得老老实实的回覆:那就不知道了……恩师这时才开口:不知道就对了!你们见到病人了吗?你们凭据什么辨证的?哦!我们几小我私家此时才名顿开:恩师是用这样的方法强调我们的辨证思维啊!一开始的背诵历程中,我们也会多几多少的接触到一些身边的亲戚、朋侪或同学等病人,本着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也时不时开出几张懵懂的处方,也许是祖师爷的眷顾,竟也时有幸中。
记得那时候老家一个眼肌型重症肌无力的病人求诊于我,其时上眼睑下垂,眼睛已经快要睁不开了,详细问诊之后发现病人尚有平素喜汗出,肩背强困等症状,马上脑海里就浮现出“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的条文,于是给病人开了三副桂枝加葛根汤的小方,寥寥几味药下去,病人眼睛竟然奇迹般的睁开了!另有一次,一位四十明年的女病人,高烧半月不愈,注射输液都未见寸功,后到我家求诊,询问之后发现病人发烧的同时还伴有时时吐逆,这不就是《伤寒论》中所说的“呕而发烧”吗?小柴胡汤原方来上三副!病人看完就没有消息了,一直到几个月以后,她的儿子再次找我看病时询问才知道,三服药服完吐逆和发烧皆愈!这些医案对于初涉临床的我,心中的激动之情可想而知! 我知道这得益于自己平素所下的背诵功夫,然而这也只是幸中,而且也是机械的对着条文在看病,许多时候,病人是不会按着条文去生病的,病人来了我们问:你出汗吗?正常!你口苦吗?没有!恶心吗?没有……六经提纲快问完了,还是没问出来个眉目,这个时候就难免手心冒汗心中惴惴了,于是求教恩师,恩师回覆还是简短有力:继续背!因为之前尝到了背诵的甜头,所以这次对于恩师的要求不再怀疑了,跟师之余,也越发用功的重复背诵,背诵累了,就默默的读原文,恩师要求我们只是用心去读,而不是刻意的去思考这个条文是什么意思。就在这些诵读的历程中,逐步的就有了一些神奇的体会,当读到某些条文的时候,突然之间就会福至心灵,明确了仲景想要告诉我们的条文背后的工具,那一条条看似枯燥无味的条文,好像就活了起来,变得立体而形象了。好比读到“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予桂枝汤”,脑海中好像就泛起了一个立体而透明的人,其中的阴阳正邪二气在其体内运转着,征战着,误用下法之后,邪气欲入里,而其正气则奋起抗争,所谓的“其气上冲者”不正是正气上冲以抗邪的体现吗?也有的时候,读到一个条文,好比:“太阳病,头痛,发烧,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就好像追随着仲景祖师爷出诊看病,病人发烧,卧于床榻之上,盖一床厚厚的被子,我们推门而进,带起一股小风,病人则连忙拉下被子牢牢的蜷卧在被中,为了缓解头痛,在头上搭着一块儿白色的热毛巾,虽然怕风,但身上还一直微微汗出,仲景祖师爷查色按脉之后,自信的开了一剂桂枝汤,病人服用之后,果真汗出热退!许多的时候,读一个个的条文,就似乎在追随着仲景祖师爷学习,有时候是看他老人家精准的辨证,覆杯而愈的疗效;有时候是听他老人家娓娓的讲述阴阳的转化、气机的运行、六经的传变,背诵到此时,好像突然之间就进入到了经典的一个全新的世界里!这个世界里的每一个字都是有生命的,其背后都蕴含着庞大的医理和智慧!这些神奇的收获,逐步的让我们在临床中不再拘泥于条文所表达的书面意思,而是更多的去试着探求疾病的阴阳和病机,例如仲景说:少阴病,下利,白通汤主之!什么是少阴病?“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这是一个体质虚寒之人,复感外寒,冷气直迫入里而导致的下利,故以附子、干姜直温其阳,而佐以葱白通阳散寒逆流挽舟。有人会问这个疾病为什么不用麻附辛呢?如果我们经典背诵的足够熟练的话就会知道,仲景在给出了我们麻附辛的条文之后紧跟而来的就是麻附草,既然有了麻附辛为什么还要再来一个麻附草呢?谜底很简朴,因为病人的阳气虚弱水平有轻重,故而治疗用药上亦有偏重,而三者相较,白通汤之阳气虚弱为最重,故而连麻黄都未曾用,恐其复耗阳气,而代之以葱白解表!前后对比明确了这些原理,白通汤的应用就不局限于下利一证了。
例如我家外甥女为素体阳虚之人,每患咳嗽我多以白通汤治之,常有药入腹而咳嗽立止之功!我本人自小也是畏寒肢冷体弱多病,在2012年冬季时双手冻疮溃烂不愈,后用白通汤治之,一昼夜之间双手溃烂之冻疮便全部结痂,师妹张林林在校期间亦曾以麻黄附子甘草汤为一学妹治疗面部冻疮,亦在三两剂之间痊愈,世人多以当归四逆治冻疮,多久用而难以见功,实不知法外有法、方外有方也!这一切欣喜的体悟,在没有熟练背诵之前是绝无仅有的,我想这也许就是恩师所说的只有熟练的背诵原文,才有可能去真实的明白仲景祖师爷想要通报给我们的意思吧!其实,那些中医学的“九阴真经”都藏在经典的字里行间,然非至诚至信至勤之人而不能悟也。我在2012年年底告别恩师,回抵家乡南阳,开办国医堂中医门诊,开始了自己独立行医的历程。
都说初上临床的小医生,多数都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我能幸免此劫,着实要谢谢恩师的欺压和那段艰辛的岁月,帮我打下了坚实的功底。小中医初涉临床,最初的病人多数都是周围你熟悉的亲人朋侪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找你开上一两副药,这些时候虽然也有几分忐忑,但心中几多还是有几分底气的,固然了,这几分底气里,可能也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幼年轻狂。
厥后听一位经方前辈讲过,他说许多搞经方就是会有这样的感受,一个病人到了你眼前,你看完之后开出处方,这个方子可以到达什么样的疗效,你心中是会有掌握的!临床中也确实常有这样的感受,我厥后逐步的思索,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随着对《伤寒论》更深入的诵读,谜底也逐步的浮现了出来,其实仲景先师在《伤寒杂病论》序言中就提出: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这句话翻译过来的意思就是说:读我这部书,虽然不能让你治好所有的病,但至少可以让你知道这些疾病的源头,临床中好好的运用,绝对可以让你事半功倍!由此我们也不难看出,仲景先师对于他的这部著作,是有着富足的自信的!这也许就是我们临床中可以做到心中有数的原因,因为我们对于这部著作已经烂熟于胸,虽然还远远达不到运用自如的境界,但至少通过学习背诵这部经典,我们相识了六经的传变,并逐渐触摸到了疾病传遍的纪律。曾经有一个哮喘的病人找我治疗,切脉之后发现他是个沉紧而滑的脉象,舌苔白厚而腻,我问他喘多久了?他说三年了,我说你得病前有没有伤风咳嗽?他说有!我又问是不是输液了?他说是!我继续讲:你输液以后是不是咳嗽轻点了可是感受有点胸闷?然后逐步的呼吸不顺畅最后越来越重就酿成现在的样子了?他惊讶的看着我说:娃子啊!你咋像看着我得病的呢?你这切脉也太神了吧?!!!小同伴们该说:注意了啊!这大忽悠不卖拐开始卖药了啊!哈哈!这个还真不是忽悠!原理其实很简朴:脉紧,说明他最开始是受寒所致,脉沉紧,说明冷气入里了,好好的一个表证,怎么会入里呢?从治疗方法上来讲,风寒伤风是要辛温揭晓的,只有用了寒凉的药或者下法,才会导致寒邪入里;我们再来看舌苔,舌苔白厚而腻,这是寒湿内蕴的体现,也就是除了寒邪又多了一个湿邪,那什么治疗既属寒凉又会助湿?输液绝对是不二选择!伤风输液,用的最多的就是抗生素、双黄连、清开灵之类,这些药在中医领域内多属于寒凉性质的药物,对于风热伤风还好,但对于一个风寒伤风的病人,输这些药无异于仰药!冰凉的糖盐水,再加上寒凉的药物,直接把风寒邪气压入体内,咳嗽减轻,不是病好转了,而是因为寒湿入里,导致肺的宣发肃降功效失常越发的严重,以至于呼吸都开始不畅了,由于寒湿恒久得不到驱除,所以病人体现越来越重越来越重,最后就酿成了哮喘!什么是见病知源?这就是见病知源!那么知道了他的病源,治疗起来就很简朴了,外散风寒,内化痰饮,稍微有点经典功底的小同伴们预计都市抢答了:小青龙汤!恭喜你答对了!这个病人吃了三副小青龙汤,三年的哮喘就此奇迹般的好了!固然了,不是所有哮喘都是这么好治的,也不是所有的哮喘都是用这个方子去治的,还是要四诊合参辨证治疗,此处添加字幕特别提醒:专业演出,切勿模拟!这只是简朴的举一个例子,如果你也想要这种一切尽在掌控般的感受,很简朴:背经典吧!经由周围的亲朋挚友逐步的“以身试法”,发现我这个小医生的“法”还算可靠,于是就会逐步的推荐他们周围的一些人过来看。
大多数年轻中医初上临床,病人的生长或许都是这么一个历程,随着病人逐步的增多,对于经典的诵读和学习也逐步的松懈了,一方面是逐渐增多的病人,另一方面是学习的懈怠,一增一减之间,缺陷就逐步的显露了出来,我发现临床时思路逐步的开始匮乏,甚至有时候会有黔驴技穷之感,不得已只好套用以前的履历,应付开方,效果可想而知!面临病人慕名而来充满希望的眼神和治疗无效后失望而归的背影,我充满了愧疚。痛定思痛,我开始重拾经典,门诊不忙的时候,我会打开《伤寒论》读上几段或者背上几段,因为这些都是烂熟于胸的工具,所以漠不关心的读背,感受并没有太大的收获,可是也坚持了下来,心中想着权当我这是念念经为病人祈祈福吧!但就在这些漠不关心的读背中,我发现临床的灵感竟然又奇迹般的回来了!而且那种灵感差别于传统意义上的脉证合参的辨证论治,或者说它泉源于这种辨证论治,但又高于这种辨证论治,那是一种面临病人之时,对于病人的精神气色、言谈举止的整体掌握,是突然间的福至心灵,那时候开出的处方,如果是一般的医生看了会以为匪夷所思,甚至过段时间自己看了也会以为不行思议,但往往这个时候开出的处方却有着神奇的疗效!以至于自己都怀疑其时是不是医圣附体了?记得曾经治疗过一个卵巢囊肿的病人,囊肿约莫4×5cm巨细,其时开了三副药,然后病人就没消息了。
过了几个月再次来看其他病时我想起来了,于是顺便问了一下她的卵巢囊肿怎么样了?病人说吃了三副药实在是嫌中药贫苦,准备去做手术,效果到医院一查,卵巢囊肿消失了!然后我找出病人几个月前的处方,开的竟然是甘草泻心汤!为什么开这个方?从其时的病情记载以及舌脉记载上实在是不能明白,但病人确实是好了!好吧,那就当我其时被医圣附体了吧……这种情况泛起的次数多了,我就试着去推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神奇效果,想的多了,逐步的就明确了:其实,那里有什么医圣附体的情况,这些神奇的效果只是我们被医圣“洗脑”的效果而已!当我们在心中把经典放在了一个神圣的位置的时候,我们便对它发生了最初的信仰,而在我们被老师逼着去背诵经典的时候,就是一个被经典痛苦“洗脑”的历程,当我们熟练背诵之后,我们的辨证思维也基本被经典“洗脑”完成,但这种完成也只是一个开端的完成,当我们对于经典学习懈怠的时候,这种 “洗脑”的作用也会随之弱化,于是临床中就会逐渐的力有未逮,而当我们重拾经典,再去一遍一遍诵读的历程,就是我们的辨证思维在被经典一次又一次强化“洗脑”的历程,当我们放空自己,凝思静气的面临病人的时候,经典的辨证思维便会在我们早已被潜移默化洗过的大脑中重现,那一瞬间的福至心灵,其实不外是我们瞬间捕捉到的医圣的辨证思维而已,于是我们开出了那张匪夷所思的处方,或者说,是医圣的辨证思维借助于我们开出了那张匪夷所思但又疗效特殊的处方,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是被医圣附体也未尝不行!朋侪,你想试试被医圣附体的神奇感受吗?你想体验那种药到病除覆杯而愈的快感吗?那么,背诵经典吧!I 版权声明本文者/宋阳,编辑/广车、王超,校对/勤莉。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
本文来源:泛亚电竞-www.yxzsqc.com